学风:致知、致用、致远(三致)
释义:“致知”出自《礼记·大学》:“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。” 【朱熹】:穷究事物道理,致使知性通达至极。「知」是知性─包含了智慧与知识。「格物致知」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、道理。“格物致知”包含并丰富于“实事求是”精神。“致知”体现了我校广大学子严谨求学,获得知识,探求真理,臻于完善。
“致用”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、王夫之等人的学说,“经世致用”。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。《辞源》中对“经世”的解释为:治理世事;“致用”为:尽其所用,“学用结合”,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,脚踏实地,注重实效。这充分体现了我校培养“踏实敬业、会学善用的应用型人才”的人才培养目标。
“致远”语出《诫子书》: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。意为: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,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,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。“致远”意为远大的理想、事业上的抱负、奋斗的目标。有利于引导我校学子克服功利和浮躁,坚定信念,增强定力,志存高远,胸怀天下,追求卓越、开创未来。
“致知、致用、致远”既是我校广大学子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,同时也是我校学子之理想追求。
教风:为人、为学、为师(三为)
释义:“为人”出自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。”意指做人处世接物。东晋史家袁宏的《后汉纪》有句名言“经师易遇,人师难遭”,强调的就是教人、做人的老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树“为师先为学,为学先为人”理念,有利于引导教师为人当有格,应该努力做到人品高尚,情趣高雅。
“为学” 出自《老子》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”意指做学问、治学。做学问要博学、要业精、要日新,要扎扎实实。“博学”意为广泛地学习,也指学问渊博。业精是博厚的继承和发展,在博的基础上求精。做学问,要日新,不日进则日退。
“为师” 出自《礼记•学记》:“能博喻,然后能为师。”意指为人师表,做学问品德方面的表率。学高为师,能者为师。“为师”要治学严谨、执教严明、要求严格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,做学生的良师益友;传道为先、授业为重、解惑为细。
“为人要正、为学要实、为师要严”这既是我校教师既有之风范,亦为我校教师教书育人之法则。
校风:大爱 大道 大学(三大)
释义:“大”字面上意思是极致,要求达到最高境界。孔子提出大爱思想,孟子提出“仁者爱人”。 大爱意为爱国、爱教、爱生;大爱代表学术自由、学术自治;大爱展示环湖大学上善若水的文化品格;大爱体现了我校立足边疆、服务基层、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的办学特征;大爱象征着我校高水平大学追求至善教育的最高境界。
“大道”出自孔子《礼记•礼运》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;老子《道德经》“道者万物之奥”。“大道”是指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的探索,也是指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或最高准则。“大道”还有常理、正理的意思。“大道”和我校“养正毓德”的校训精神一脉相承,大道表明齐大人在追求真理的大道上涉猎新知,追求卓越,不断进取。
“大学”语出《大学·中庸》。有云: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 大学”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:一是“博学”的意思;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“大人之学”,大的学问。可引申为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。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,在于使人弃旧图新,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。
大爱无疆、大道无形,大学无器,“大爱” 、“大道”彰显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,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双翼。